党建文化 > 廉政课堂
中国日记 | 古为今用 微言大义 一起感悟平“语”魅力
发布时间:2021-02-22

2024新澳门全年免费原料网


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2月18日,《平“语”近人——习近平喜欢的典故》(第二季)在央视综合频道开播。

作为“网红”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的姊妹篇,这一季《平“语”近人》也分为12期。每期节目确立一个主题,邀请一位思想解读人,一位经典释义人,和观众一起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论述当中的用典。

从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年代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贯穿始终的是什么?第一集主题为“我将无我,不负人民”,以三句古文切入,从不同层面解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初心”的重要论述。

2024新澳门全年免费原料网



“大贤秉高鉴,公烛无私光。”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周恩来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引用的诗句,出自唐代孟郊的《上达奚舍人》。其中包含了两个典故:“高鉴”——“鉴”就是镜子,相传秦始皇有面镜子能照出人的形象、五脏六腑,还能照出善恶忠奸,因此“高鉴”形容人明察秋毫,洞察隐微;“公烛”——古代有位李姓官员在看信时,当看提及家事的内容,就把公家的蜡烛熄灭,点上自己的蜡烛,是大公无私的典范。

只有无私才能无畏,只有无私才能有为。“习近平总书记引用这句古文,不仅是为了缅怀周恩来总理严于律己、清廉无私的高尚人格,更是在勉励今天的共产党人要不忘初心,大义担当。”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认为。

2024新澳门全年免费原料网



“一枝一叶总关情”“民惟邦本,本固邦宁”“以百姓之心为心”……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用典中强调了党的人民立场。这期节目选取的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的“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

该句出自《礼记·大学》,意为得到人民就会得到国家,失去人民也就会失去国家。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副校(院)长谢春涛解读,我们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人民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要牢记“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不能做“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桃花源中人。

2024新澳门全年免费原料网



值得注意的是,节目重点解读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的讲话中引用的古文——“反听之谓聪,内视之谓明,自胜之谓强。”这是《史记·商君列传》所载秦国公族赵良劝商鞅的一段话,意思是人要听取不同意见才叫耳聪,要能看到自己的问题才叫目明,要能战胜自己才叫强大。

勇于自我革命,这不仅是中国古代的文化传统,也是我们党最鲜明的品格和最大的优势。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一以贯之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驰而不息正风肃纪反腐,不断健全党和国家监督体系,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劈波斩浪、勇毅前行提供坚强保障。

“平‘语’的特点是言简意赅、平易近人,蕴含丰富的中国思想和中国智慧。”在厦门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教授张艳涛看来,典故在平“语”中占据着重要位置。从诸子百家到唐诗宋词,精妙的典故信手拈来,广博的引用贯通古今,总能给人以思想的启迪、精神的激荡。“习近平总书记爱用典、善用典,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深沉情怀,从历史中汲取的治国理政智慧。而且总书记用典并非简单套用,而是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结合当代新实践和新要求,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在白话文通行的世界里,典故为何能一直熠熠闪光?“典故是经过时间检验的、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凝练的语言,优势在于文字精炼、微言大义、合于音律。”张艳涛认为,典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具有民族特色、民族风格和民族气派。当代人通过学习典故和阐释典故,可以熟悉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华,对治国理政和为人处世都具有借鉴意义。

“平易近民,民必归之。”上下五千年,纵横数万里,信手拈来的古代典籍、诗词歌赋,散发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句句微言大义。而这些典故又总能与接地气的百姓话、家常话相交融,生动灵活、深入浅出,把深刻的道理讲得朴实自然。这是平“语”的独特魅力,也是《平“语”近人》的精神内核。(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沈东方 文字 李芸 设计)